新梦想环球教育李老师说:“在时代浪潮中,复合型人才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科技创新的中流砥柱。南京理工大学凭借深厚的军工底蕴与先进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个性化与多元化的本科培养模式
在本科生培养层面,南京理工大学大胆革新,推行“321”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打破传统定式,以“通识、学科、专业”3个模块搭建起完备的课程体系。学生在通识教育模块,广泛涉猎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领域知识,拓宽知识视野,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在学科模块,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相关的基础学科知识,为后续专业学习筑牢根基。而专业模块则聚焦于专业核心知识与技能培养,同时设置丰富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在“321”模式下,依据“学术领军”和“行业精英”两种人才发展方向,重构学生知识能力体系。例如,对于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学生,学校提供更多学术前沿讲座、科研项目参与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学术论文撰写,培养学术研究能力。而倾向于投身行业的学生,则有更多机会参与企业实习、实际工程项目,提升实践操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依据自身兴趣与未来规划,自主选择课程与学习进度,真正实现“一人一方案”的个性化培养。
2022年,学校进一步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组建“鼎新创新人才班”。通过高考直招与二次选拔汇聚优质生源,由国内外院士团队全程悉心指导。为该班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实施本博贯通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基础课程,还增设前沿科学研讨、跨学科综合实践等特色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卡脖子”问题与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军能力。
产教融合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意义重大,南京理工大学从多维度构建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其中产教融合成为一大亮点。学校大力完善科教融合育人机制,增强研究生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环节。在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中,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在科研实践中提升知识创新能力。学校定期举办学术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讲学,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
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校着重强化其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积极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进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例如,在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中,选拔400余名研究生参与,采用校内校外双循环的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学生先在校内完成1年左右的课程学习,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随后2到3年在企业实践,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在长安望江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南理工博士生张进成进行“车辆防护系统”课题研究,他拥有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分别在理论与工程实践方面给予指导。在企业实践中,他不仅将学校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还学会从企业角度考虑实用性、成本等问题,解决了座椅关键节点造价高昂的难题,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校还聚焦“卡脖子”技术问题,激励研究生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国防重大科研项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开展研究。2022年,学校入选全国首批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高校,与兵器工业、兵器装备等军工集团,在火炸药、兵器科学与技术等重点急需专业联合培养工程硕博士,为行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跨学科教育激发创新活力
为适应时代对复合型人才跨学科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南京理工大学积极推进跨学科教育。一方面,整合校内学科资源,设立跨学科研究中心与课程。例如,在智能制造领域,机械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开展跨学科研究,共同开设“智能制造系统集成”课程。课程内容涵盖机械设计、自动化控制、计算机编程等多学科知识,通过项目式教学,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智能制造系统的设计与搭建,培养跨学科知识应用与团队协作能力。
另一方面,学校鼓励学生跨学院、跨专业选修课程,参与跨学科科研项目与竞赛。在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南京理工大学的参赛团队往往由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如获得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冠军的“光影流转”项目团队,成员涵盖光学工程、电子信息、市场营销等专业学生。他们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将光学技术创新应用与市场推广相结合,展现出跨学科团队的创新活力。通过参与此类活动,学生打破学科壁垒,拓宽知识边界,提升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是南京理工大学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学校高度重视工程实训平台建设,统筹南京校区、江阴校区资源,在江阴校区打造高水平工程训练中心,面积达3700平方米,构建起从“传统制造—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的完整工程实训体系。学生在实训中心,从基础的机械加工操作开始,逐步深入学习先进制造技术,如3D打印、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等,提升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学校深化科教融合,实施项目引导式实践教学改革。遴选科研团队,从科研成果中提炼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问题,转化为本科生科研训练选题。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全程参与项目研究,从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到实验验证、结果分析,培养科研思维与实践能力。同时,依托科研平台资源,新建多个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并开展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例如,在材料科学领域,学生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模拟材料合成过程,观察材料微观结构变化,深入理解材料性能与制备工艺之间的关系,提升实验操作技能与对复杂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此外,学校新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探索平台实验室一体化开放管理机制,鼓励学生“进实验室、进科研团队、进课题组”。仅2023年,江阴校区就有744人次在各类竞赛中获奖,省部级及以上竞赛获奖人次占比64.2%,充分彰显了实践教学的显著成效。
全方位育人塑造学生综合素质
南京理工大学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强化思想引航,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带头深入师生,了解思想动态,解决实际问题,带头讲授“毕业生思政课”和“开学第一课”,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同时,聚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打造思政“金课”,强化实践教学“一课一品”品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学校注重实践引导,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实践活动。在重大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以高水平赛事为契机,如全国“互联网+”“挑战杯”等,提升学生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在文化育人方面,将军工文化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通过军工文化展览、军工精神讲座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学校军工历史与文化底蕴,传承军工精神。将军工文化融入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军工文化元素,培养学生严谨、创新、奉献的精神品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浓厚的军工文化氛围,如建设军工主题雕塑、文化长廊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军工文化的熏陶,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南京理工大学通过个性化与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产教融合的研究生教育、跨学科教育、强化实践教学以及全方位育人体系,多管齐下,为新时代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正如新梦想环球教育李老师所说,选择南京理工大学,就是选择了在复合型人才成长道路上的坚实助力,学生将在这里实现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提升,为未来职业发展与社会贡献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