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澳大利亚留学,跳出来的第一印象通常是水。学校排名水,科研能力水,甚至这个国家地理环境都四面环水,水中水。
每次讲到澳大利亚,或多或少都会有一部分时间用在应对这个问题。有时候甚至这个问题就会纠结掉大量的时间,以致真正有意义的对话都没时间开展。
首先我们要清楚,讲一个国家的留学“水”,是一个观点,而不是事实。我想G大成长论的读者,应该都能区分观点和事实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我不展开解释。
既然这是一个观点,那就免不了受刻板印象(sterotype)的影响,程度多少而已。
国内录取北清华五的考生是什么水准,各位心里都有数,高考最低最低580起。而我们之前给出过用上海高考成绩可以申请的海外高校里,上述澳洲八大,520、460,甚至430就能申。
然后你说这两类学校是一个档次。
任何人遇到并处理这类信息的时候,直觉反应一定是:那这些学校也太水了。这种质朴的感受很正常。
然而我们也的确看到一些用阴谋论来思考澳洲大学的“宽进严出”评论,推导出澳洲大学成想钱想疯了,要赚重修的钱。而往往读不好被赚了重修的钱的学生,他们最有意愿来传播这种阴谋论,也就导致社交媒体的舆论场被这样的阴谋论所占据。
另外由于国际外交方面的一些事件,导致前几年两国从官方到民间都有一些龃龉,也导致国内全社会层面对澳大利亚的负面印象。这中基底性质的全方位负面印象,和上述元素互相叠加,互相放大,就形成了澳洲大学“水”的刻板印象。
其实这几年中国留学生在澳洲留学生的比例在逐年下降,印度、越南、新加坡、欧洲甚至美国留学生比例在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