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语言信息智能处理及应用工信部重点实验室成功举办了“语言发展与言语障碍”国际前沿论坛。论坛邀请了六位境外知名语言学专家开展系列讲座,分别为香港理工大学William Shi-Yuan Wang(王士元)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Keith Johnson教授、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Katherine Demuth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Richard Wright教授、美国俄勒冈大学Melissa Redford教授、以及香港大学Manwa Lawrence Ng(吴民华)副教授。
本次论坛由实验室主任陈莹教授牵头组织,汤平副教授、冯燕博士、李善鹏博士、唐文婷博士、崔捷博士和李洪兰博士共同参与筹办。论坛在Zoom直播,并由腾讯会议实时转播,吸引了各界共约300人参加。论坛伊始,陈莹教授首先介绍了论坛流程以及实验室基本情况。
第一场讲座“BRAIN+LANGUAGE=MIND”由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院长赵雪琴教授主持。主讲人王士元教授从数亿年前到如今大脑的演化说起,指出脑细胞的不断繁殖和大脑的不断增长是随着语言的出现、发展和完善而共同进化的。他向大家展示了一系列认知实验的结果: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大脑、思维以及意识、智力等,都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相互作用,并由语言不断促进其发展。唐文婷博士主持了问答环节。
第二场讲座“Vowels in Brain”由陈莹教授主持。主讲人Johnson Keith教授教授首先介绍了记录脑活动的仪器,如EEG、MEG、ECoG、fMRI,随后对元音归一化的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且介绍了其团队最近几年的一些重要研究。例如,在神经外科治疗难治性癫痫期间,患者大脑皮层表面的高密度电极网格记录了听音任务中每个电极的高伽马神经活动。结果发现,颞上回单个位置的神经活动对共振峰空间中的特定区域具有高度选择性,并且这种调节会根据说话者的上下文发生动态变化。此外,当使用共振峰编码电极时,元音类别可以被准确地解码。
第三场讲座“Age and Hearing Related Changes to Listeners'Use of Speech Cues”由崔捷博士主持。主讲人Richard Wright教授介绍了其团队研究的听话人如何适应语音感知中语音信号的失真问题,尤其是年龄和听力损失这两个因素如何改变听话人的语音感知能力。其研究的一个关键发现是:随着听力损失的增加,听话人更多地依赖振幅包络来语音感知,而较少依赖信号中的动态频谱线索。然而,在临床听障人群中,感知线索的权重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
第四场讲座“Speech Rhythm Development During the Early School-Aged Years”由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杨蔚教授主持,主讲人Melissa Redford教授以节奏感知及其声学表现为切入点,形象地展示了什么是节奏,讲解了节奏的结构及其随年龄增长的发展情况。节奏习得的快慢和上下文对语音线索的影响、成人与儿童对发音的控制等息息相关。上述发现也对研究非典型语音,如自闭症患者的语音,及其社会交际层面的影响提供了启示。问答环节由李洪兰博士主持。
第五场讲座“Speaking without a Larynx-Post-Laryngectomy Speech Rehabilitation”由冯燕博士主持。主讲人Manwa Lawrence Ng教授详细介绍了全喉切除术后的语言康复研究。首先,以语音的发声机理声源-滤器理论为基础,剖析了喉癌病理及相关手术,对比了手术前后发音器官的改变。随后,介绍了全喉切除术后借助不同医疗器材发声的语音,分析了其音高、语速及停延等语音特征。
第六场讲座“Exploring Language Processing in Children with Hearing Loss”汤平副教授主持。主讲人Katherine Demuth教授主介绍了听觉损失儿童的基本情况,并从词、句、语篇三个层面探讨了这类儿童处理语言的特点。研究发现,听觉损失儿童无法像同龄人一样利用词尾信息处理句子,处理句子信息的速度更慢,在利用语法信息预测所指物时有困难等。上述原因均会导致听觉损失儿童学习语言更加困难。
每场讲座结束后,观众均与主讲人进行了积极的互动和热烈的讨论。会后,观众纷纷表示收获颇多,期待之后更多的线上线下交流。
本次论坛为南京理工大学语言认知与言语科学研究中心获批为语言信息智能处理及应用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以后,举办的首次国际学术论坛。未来,语言信息智能处理及应用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将开展更多学术交流,促进跨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推动语言发展及言语障碍的国际合作研究。